親子天下從5人小團隊,這15年成長到200人,對我來說,最困難也最關鍵的任務還是「如何找對的人上車」。以前找人直覺就看「過去的豐功偉業」,不可避免的學經歷優先,待過那家公司擔任過哪些職銜扮演很重要的判準。尤其我從產品出身,對我不熟悉的領域,譬如業務行銷數位技術,乃至財務人資各項專業,常常對履歷上的「已發生」,帶有無法判斷的迷信。經過幾次跌倒挫敗後,逐漸了悟自己選高階夥伴,應該看重的,不是「已發生」,而是「未來性」。「達成目標的企圖」和「願意改變和學習的潛力」,比履歷上任何一條顯而易見的成就都重要。因爲這幾年環境變化得太快,過去在既定領域的成就,往往成為組織在轉型創新時的阻礙。過去傳統的好學生,追求完美害怕失敗不想要丟臉的特質,反而不適合轉型中的企業充滿挑戰、冒險、經常要翻盤重來的現實。
2006年,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,出版《心態致勝(mindset) 》一書,紀錄了她研究30年的成功心理學,將人的心態區分為「定型思維」和「成長性思維(growth mindset)」,並探討成長性思維如何影響人的潛能發展。像是一種自我預言,你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,有能力學會,有能力透過不斷努力、優化、修正,成為更好的自己,決定了個人成功的機率。「成長心態」影響後來許多企業用人的指標,也深深影響了教育現場,書中強調「不是學不會,只是還沒學會(not yet)」的句型,也成為美國許多中小學現場朗朗上口的標語。
我很認同「成長性思維」的重要性,《親子天下》也從去年開始,把成長心態列為四個組織價值觀之一。這次和妍希對談的podcast,剛好遇到聽眾家長提問:我們都認同成長性思維的原則,但實際要如何運用在家庭裡?當孩子實際學習受挫,要怎麼適切的鼓勵引導?成長性思維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嗎?家長老師可以怎麼做?
對成長性思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聽聽看這集【人生通識課】的分享。我們除了談到基本概念和做法,也討論了關於成長性思維的常見迷思。
當我做這集節目腦中想的都是大毅小桐,很希望他們能夠有共鳴,培養自己有著成長心態,每天進步一點點,專注於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失敗;要從別人的優秀和成就中學習,不必焦慮著別人的好顯示自己不夠好。
節目中提到的《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》,有許多給家庭和學校的實用工具方法:
節目許願池,歡迎來許願